部队重视新闻宣传,他就从写新闻通讯开始,业余时间搞文学创作。由于没有完整的大块时间坐下来写作,他就从短篇写起,继而是中篇。他把这种写作当成是积累,知识的积累,生活的积累,写作技巧的积累和人生体验的积累,积累了二十多年后,才开始向长篇创作进军。
我把姚仁才说成了“姚人才”,不是故意要说错,而是我和他太熟悉了,熟悉得竟一时忘了他的本名。他没有当面纠正我,也是我和他太熟了,给我留了面子。
在部队工作过的人都了解,一名基层军官,受年龄、岗位、职务等因素制约,加上部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,变动是常有的事情。在部队服役二十年之后,姚仁才也面临着转业到地方工作的选择。
论学历,他是部队初级指挥学校毕业,是个中专生,论年龄也不占优势,按说可供选择的余地并不大。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简历投出去之后,好几家单位争着要他,包括省级报社、省直机关。据听说,当年与他一同转业的战友们感到很奇怪,这么多好单位争相抢他,图的是啥?姚仁才自己也很纳闷儿,后来单位约他面谈时,谜底才被揭开。原来是他放在简历中那份厚厚的作品复印件起到了关键作用。那是他在部队二十年间发表的所有新闻和文学作品复印稿,总共四十多万字。
屈指算来,我和仁才的交往有二十六年了,当年我是《中国武警》杂志的编辑,他是武警郑州指挥学校的新闻干事。因他写了一篇通讯稿《小草的歌唱》,我们通了电话,通过工作关系就这样认识了,之后交往越来越多。
第一部长篇耗去了姚仁才太多的心血,《耐烦》交稿后,他曾说这是第一部长篇,也是最后一部长篇,他怕再写长篇会让自己心力交瘁、无法坚持。可随着《耐烦》的热销,他又一次燃起了长篇创作的热情。
姚仁才,笔名姚闻。陕西富县人。曾在武警部队服役。2001年9月曾在鲁迅文学院武警作家班进修。200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。著有长篇小说《耐烦》,先后在《解放军文艺》《芒种》《延安文学》《橄榄绿》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、散文、报告文学等作品一百多篇。曾多次获武警部队“橄榄杯”好作品奖,《延安文学》好作品奖。
一天他悄悄告诉我,说自己有一部新的长篇已进入攻坚阶段。我说你不是不写长篇了吗?他憨厚地笑笑说,是说过,可真想放下的时候才知道,那本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祝福仁才,愿他在人生的金秋时节里,收获文学创作的硕果累累。
那封没有送出去的情书,便是他的处女作
交往密切的原因,主要是因为他的勤奋和才华。他写的稿子多,质量也高。我想刊物的每个编辑都像我一样,喜欢成熟、勤奋的作者,因为不管有什么选题,哪怕是临时的选题,心中都不用慌,熟悉哪个作者擅长写什么,写的快与慢,写的东西拿来就能用。
他在河南,我在北京,多少次电话中,他都是在谈他的长篇构想和创作困惑。当他把自己的第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《黄土地上的野百合》,以打印稿的形式寄给我的时候,我还是吃了一惊,原来这个总是谈困惑的兄弟,内心却是如此强大、如此有行动力。
老师接过信一看,夸他写得好,稍做改动就被老师寄给了广播站,没几天竟然在广播里播了出来。姚仁才说那封没有送出去的情书,便是他的处女作。
责任编辑:只恒文
文章来源:《芒种》 网址: http://www.mz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7/622.html
上一篇:芒种到,吃龙眼、踢毽子……养心血
下一篇: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